吃餃餃週年雜記
吃餃餃專區 攝夫妻日常 斜槓攝夫妻

吃餃餃滿週年感想雜紀

呼,從攝影斜槓做甜點&包水餃不知不覺就快兩年了,「大山莉愛吃甜點」是小悠(雪莉本人)建立的斜槓品牌,所以等她滿兩週年再來發感嘆文,這篇就留給我這個剛滿週年的餃餃手來紓發一下情懷,時間過得真快,莫名其妙的感嘆了起來…

奇怪的堅持是職人精神嗎?

攝影最花精神的就是修照片,我在職業生涯當中遇到10個攝影師當中可能只有不到2個人是對修照片樂在其中的,而我偏偏就是其中一個。因為這是一個我可以印證拍攝想法與成果的一個過程,沒有完整經歷整個工作過程,我就不能成為一個具有專業技能的職業攝影師。

包水餃從買菜、洗菜揀菜再到肉餡調味與包製,再到冷凍與包裝宅配都是經過我們自己的檢驗,每個環節都是我深思熟慮後展開的,用時間換取數量,再用數量堆疊成經驗。我覺得包水餃跟攝影有這麼一點點共性,所以就當作是職人精神吧!

以下是我個人對包水餃方面奇怪的堅持

  1. 水餃皮一定要能撐寬再撐大,皮薄之外還要維持彈性。(嗯,我們水餃皮不是手工的,但我們挑了很多間廠商做了很多測試。)
  2. 根據口感調整工序,例如長條狀的葉菜會由根部到尾段分長度切段、殺青瀝水後留下多少的水份等等。
  3. 可以接受重量誤差,但每顆餃餃擺起來的視覺要有一致性。
  4. 每顆餃餃一定都要超過35公克,但落在40~42公克最棒。
  5. 你可以說我的餃餃高價,但不能說它貴。
  6. 不要叫我包一般的韭菜水餃、高麗菜水餃,因為我覺得八方雲集的就很好吃了。
  7. 不要沾醬油吃我的水餃,因為我花了很多心思調味,但是可以配醋麻油辣醬增加風味。
  8. 約取貨取間或現場吃不要遲到
  9. 從冷凍庫拿出來包裝一定要開冷氣,並且盡可能的縮短包裝時間。

水餃口味的基調與開發

連這個水餃盒我們都換成更貴的不鏽鋼盆了,細節阿細節…

其實我一開始只做兩種口味的餃餃,一個是我從小吃到大的慈家眷村餃,另一個則是小悠媽媽教會小悠的蒲瓜肉肉水餃。

由於從小吃習慣自己老母親做的水餃,老母認為市面上大部份的水餃要嘛是水餃皮不夠Q彈,要嘛就是內餡太多肉,吃幾顆就膩,或吃完一餐對孩子們不夠營養均衡。所以這款餃餃在她年輕時去學藝後再經過自己的改良,就慢慢轉換成今天的模樣。(起源可以點這邊去逛逛)

蒲瓜肉肉餃餃則是悠媽的興趣使然,將每年在地小農-悠爸種的時令蔬菜做一些小點而產生的其中一種美食。內餡雖然簡單,在蒲瓜的處理上讓我們耗費了許多精神與功夫,蒲瓜刨絲後還要殺青,殺青瀝水後還要加上大力金剛爪將多餘的水份擠出。包製的過程中還要用特殊的捲捲餡料大法才能順利的包起來,這樣子的蒲瓜絲才會與肉餡形成團狀,享用的時候能吃得到清脆口感。

後續我就發現,目前常銷的兩款餃餃雖然都是家傳的風味,那我能不能開發出幾款市面上少見,而我自己也愛吃的風味?於是就產生了三鮮與牛牛水餃。

三鮮水餃的趣聞

前陣子,在花蓮開業將近二十年的舊書鋪子老闆張大哥來找我泡茶聊天順便帶水餃,他平時的興趣就是大量閱讀,那天他跟我提到中廣流行網廣播主持人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在節目中提到山東的三鮮水餃,叫我有空找找。

聽完後我很意外的發現,之前提點我三鮮&牛牛水餃的吳大姐與王瑞瑤提出她父親包的三鮮水餃與我聽人指導後研究出來的餡料有驚人高度的相似度,當然口感調味肯定不同,所以也不敢強調所謂的正宗,或許哪天有機會藉由「吃餃餃」被推廣出去後才能有所印證。

當然,能被張大哥當面提出我做的水餃是他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水餃的評價,真是給了我滿滿的情緒價值,直到打字的現在還是非常的激動阿!!

牛牛水餃的發想

無獨有偶的,我幾乎沒見過吃過牛肉水餃,好奇心使然的我起心動念下立刻行動,但在花蓮走遍各大小肉商,根本就找不到供應牛絞肉的廠商,這件事就被我擱置了一兩個月的時間,直到某天我才突然想到可以從網路上找,還真的被我們找到願意提供原物料進口檢驗合格表的廠商。

做三鮮以及牛牛水餃都要先把絞肉打出筋性以及將高湯打進肉餡內,才會讓餃子多汁,所以不論是開發過程還是穩定風味,包製的過程都是非常考驗技巧與耐性的。水餡一多就難包製且難定型。

偶爾會出現的奇特風味

2024年我試著做過蔥肉豆豆水餃,結果以失敗告終,因為當時的我不知道要先川燙豆豆才能包進水餃,導致口感太硬。接著還有做出雙蝦絲瓜水餃,公告後來不及上架就賣完,目前還不確定會不會穩定推出。另外還有幾款水餃風味是活用花蓮在地名產與蔬菜的創意結合,要請大家追蹤吃餃餃IG或加入臉書社團或加入LINE社群才有機會買到。

推廣&販售形式

從一開始藉由臉書發公告,接著建立LINE社群&臉書社團,最後發現IG跟脆(Threads)的行銷效力也很好後,就慢慢的開始導入我們原本的專長-攝影,幫餃餃們拍攝形象照、商品照,接著再拍攝短影音、設計卡片文宣等等印刷品。

幾乎每個客人收到餃餃(甜點)內附的卡片都會驚嘆一下,讓我們有不錯的成就感之外,更希望他是一張不會被隨意丟棄還會被人分享出去、如果還能有點實用價值就更棒的設計想法,所以未來不排除會設計冰箱貼或是安全帽貼甚至是玩偶。

目前為止,每週回購的客人數漸漸上升了起來,每月出現的陌生客也一直在少少的增長,就這樣慢慢的經營也能兼顧生活品質,很好。

線上賣場

以我們的規模來說,花大錢自建網站跟與現有的線上商場合作都是要價不斐的開銷,所以我們將目光鎖定在7-11賣貨便&全家好賣家的線上賣場,因為在目前的狀態下是免費建立的。

這兩個賣場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但共同點就是全台灣都有門市,只要賣場被看到就有極大的購買方便性。以我們夫妻從網站設計到網路行銷接著再以攝影為專職這麼多年的經驗,還是被這兩個賣場的後台系統弄得心累。

冷凍店到店需要用他們專屬的紙箱,所以我們需要不定期的去附近的門市收羅紙箱,因為不是每間門市都有,線上後台也沒有訂購紙箱的選項,所以讓我們工作的方式變得很繁瑣,加上建立貨單資料的系統也不是很穩定,常常是在家建好訂單後到商店機器怎麼搞都印不出來。到現在因為知道有哪些變數了,沒辦法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只好自己變通。

結尾

這張插圖照片是之前借富士XT-4到花蓮重慶市場拍攝的街拍,拍這些照片時我沒想過後續會這麼常來這裡買菜,人生的緣份就是這麼奇妙(笑)。
這張插圖照片是之前借富士XT-4到花蓮重慶市場拍攝的街拍,拍這些照片時我沒想過後續會這麼常來這裡買菜,人生的緣份就是這麼奇妙(笑)。

這是篇很碎的感想,拿相機摸鍵盤之餘開始握菜刀包餃子,現在想想還是覺得很不可思議。原本計劃在今年年底要將一樓工作室區域改成可供內用的空間也因為種種因素下延後執行。

偶爾閒下來時就會不停的想要寫點什麼,又覺得這些小事情有必要通通說出來嗎?我花時間寫這些對我賣水餃有幫助嗎?不然我還是回頭去補充一些近期拍攝的作品心得好了?

就這樣反反覆覆的思考,就這樣大半年都沒什麼寫文章的動力,所以這篇文章就是一篇妥妥的雜記,也是我個人對於這一年副業水餃的一些紀錄,很真實,也很碎。

Joe是喬 小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