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60年眷村味
西元1962年,民國51年,身為老二,當時16歲的母親因為阿公阿嬤算命的關係決定要儘快為她找到一個夫婿。我母親常常說,她在10歲時就開始替家人煮飯洗衣帶小孩(我阿姨、舅舅)。經由相親後,相中了一位高高帥帥,從部隊退伍轉任小學的慈老師。婚後,慈爸爸帶著媽媽去找花蓮玉里的老鄉學習餃子的技藝,似乎起點就是從這邊開始。
很快的,我在1984,民國73年來到這個世界。從我牙牙學語產生記憶以來,我家只要逢年過節就是會包餃子。對我家而言,吃餃子再簡單不過,因為人口眾多,分工備料、包餃子什麼都快。也因為如此,我7歲那年包了第一顆餃子,失敗告終。等到我下次認真學習包餃子時,已經是12歲了。
吃得飽最重要
從我第一次吃到餃子時,家人似乎就習慣吃這麼大顆的餃子,因為早期都是手桿麵皮,麵皮Q彈有勁,一撐一拉之間將餡料塞好塞滿是每個家人間的默契。而「吃得飽最重要」,就變成是我媽媽包水餃時耳提面命的最高原則。
為了要執行這個最高原則,包每一顆餃子一開始的動作就是邊將皮轉圈邊扯開麵皮,將整個原本就不小的麵皮(可能有10-11公分)扯到大於手掌的寬度,接著再挖起一大勺餡料緊緊一捏二掐三包四折,直到最後形成擁有漂亮領結的超大餃子才能符合媽媽的標準。
堅持變成一種負擔
慈媽的餃子用的材料都是非常易得的食材,因為她本身喜愛吃菜大於吃肉,但孩子們似乎不愛吃菜,所以她別具巧思的改良之前所學,將韭菜與高麗菜直接混合,形成了一款非常菜多肉少的眷村餃子,也因為每增加一種食材就會改變原有的比例,漸漸的又多出了許多可以帶出鮮味與甜味的天然食材,變成一道備料程序繁雜的料理。漸漸的,這道風味特別的慈家餃子在眷村街坊中也小有名氣。
講究的老媽,對每個參與其中的食材都有嚴格的清洗方式與削絲切段剁碎的要求,讓我跟小悠一開始協助時吃了不少苦頭(包括我的二嫂與二哥)。所以日常當中,除非是我媽或我特別想念這款餃子的味道才會特別準備,不然小悠是非常不喜歡參與這項過程的,因為備料真的太辛苦。自己投身下去做的時候才感念起媽媽年輕時一口氣處理一家6口(當時我還沒出生)的辛勞。
標誌性的2018年
這年,72歲的母親年事已高,漸漸的無法在爐灶前長時間備料。每次吃到外面的餃子時總是會嘆息,而我也感到再不學起來,未來不管是老母親或是我的哥哥姐姐們想吃,這是會失傳的。於是我央求小悠陪我回去認真的將所有工序筆記下來。
有趣的現象是老輩下廚都是憑著難以言表的經驗法則來做事,很難有量化的標準在,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也是被老母親釘得滿頭包。但現在才知道江湖一點訣,老母當時的耳提面命是種撈叨但也是種自我投射的期許。
小農岳父的蒲瓜
已退休的岳父擁有一塊農地,這裡都被我們戲稱為阿芳(岳母)農場,因為這塊地是岳母買給岳父退休後的大玩具。也因為如此,我們總是擁有吃不完的時令蔬果與雞蛋。今年(2024)岳父如同往常的一早在我們家外面投放物資,其中有三顆蒲瓜。悠說:「我有點不想吃,太熱了,乾脆來做成水餃冰起來慢慢吃吧。」
蒲瓜水餃的配方來源於悠的媽媽我的岳母,調味與細部調整成我們自己習慣的風味。辛苦完後上傳臉書炫耀有餃子吃是一種我個人的習慣,結果意外的第一筆訂單產生了。無獨有偶,第二第三也很快的出現,導致我們當天包來原本要自己吃的餃子已經賣光光。
賣光不等於已經吃過,過幾天後,我們陸續接到回購的訂單與詢問,而且還滿踴躍的!這時才緊急的跟岳父徵調蒲瓜,這樣的製作也算變向的替岳父處理符合時令反而剩餘太多的物資(大山雪莉的南瓜鹹派也是這樣起源的)。
吃餃餃的命名由來
接著蒲瓜慢慢進入淡季,我們也有在臉書的個人版上預告慈家眷村餃。很令我們意外的是許多客人因為對於蒲瓜肉肉水餃的喜愛,在還沒有吃到慈家眷村餃的情況下就大膽下訂100、200顆,讓我們戒慎恐懼,尤其是我個人超怕打壞老母親的招牌,所以過程中不斷的尋找合適的高麗菜與韭菜及各項原物料。
很多事情是我跟悠分工進行的,所以事情是重疊發生的,這其中包括:
- 原物料廠商的磨合
- 店到店低溫配送的溝通與配合模式
- 生水餃冷凍方式的研究
- 包裝形式的安全性
- 行銷平台的選擇與使用
唯獨命名遲遲未生,如果直接將品牌取為慈家手工冷凍水餃,我似乎擔待不起這樣的名稱。而且我們後續不會只有這兩種口味的餃子,事實上我還得到一位之前開餐廳的吳大姐幫助下開發了三鮮水餃。
所以,諧音梗一向玩不膩的我突然想到很多孩子在還小的時候筋骨軟Q,常常可以像是吸手指般吸自己的腳腳,而我家的貓咪們也常常在吃完貓罐罐後會整理腳邊的貓毛,動作形體也像在吃自己的腳腳,吃飽飽後才能看到的動作。腳腳、腳餃、餃餃。一開始我取的名自還有些冗長:「來吃餃餃唷~~!」後來發覺,「吃餃餃」就很有記憶點了,於是就這麼拍板定案。
斜槓攝夫妻的賣場與臉書社團
由於今年過年期間已經建立了一個大山雪莉愛吃甜點的品牌要成為花蓮吉安伴手禮/名產之一。經歷了0403大地震後的第一個夏天我們就發現在炎熱的車庫當中根本待不住,所以轉為有接訂單才安排甜點製作,手沖功夫茶與咖啡就是有緣人才會享受到。
而水餃也是有單才製作的性質,想吃甜點的人也會跟我們訂購水餃,不如就直接建立一個可以合併行銷與管理的機制,以下是目前的平台:
斜槓攝夫妻-吃餃餃&大山雪莉
可以在這邊交流或立即回饋,我們也會定期整理顧客的分享心得上來。讓更多人一起解鎖吃餃餃的各種好吃的方法。
斜槓攝夫妻-吃餃餃&大山雪莉賣場
這是提供給花蓮以外的朋友們訂購的平台,是全家體系的店到店服務,安全有保障。
- 鐵粉的惱公的陪追Energy的追星感想 - 2024 年 9 月 20 日
- 吃餃餃口味介紹 - 2024 年 8 月 7 日
- 婚攝,是宙斯曾經的代稱 - 2024 年 8 月 2 日
在〈吃餃餃的起源〉中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