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一篇〈首次體驗阿富汗少女鏡Nikon 105mm F2.5〉,這次試用的鏡頭是135mm f2.8這顆手動對焦老鏡。
在不對這顆鏡頭做任何功課的前題下,就帶著出門晃悠一圈拍拍街景了。
135是我個人比較不熟悉的焦段,但在沿路尋找我感興趣的拍攝物時,越發喜歡這種稍微有點距離的拍攝。可以讓被攝物有被壓縮之外,也能讓入鏡的人與動物比較沒有威脅感。

上面照片的貓是每天早上去健身房會經過必回頭注意的畫面,雖然照片還是有經由LR調色,但就是喜歡老鏡帶來的色彩。濃郁又少些明度的感覺。


整個散步的過程中找出一些趣味點,隨意拍攝大約花了近一個小時。也發現了我們工作室附近其實就可以拍到很多貓。其實,平時我跟悠就是會偶爾在社區附近散步亂晃,不見得一定要帶著相機才能紀錄。用眼睛記住也是可以。所以每次出門旅遊也好、工事也好、閒晃也好,其實對我來說都是為了下次拿起相機而做準備。這時,我不禁試想,假如今天不是在慢活的花蓮拍攝街景,而是在都市拍攝我是否還有FU呢?
其實每當要去都市時,都會因為要忙工作或開車開一整天為理由而懶得拿起相機做隨拍。我講的隨拍,是真的必須要有一些符號在照片內。或是某些趣味點在照片內的那種隨拍。有時候是某種對襯,也可能是某些材質的對比,或是光影的分布顯出我想要的重點等等。

在看過許多以Snapshot或是以街拍為主題的攝影集後,慢慢的也勾勒出我自己對於街拍的幻想。我心目中的街拍就是不帶有任何目的,你看到色塊、光影、散景中的線條、金屬與布料材質的對比等等都可以用來做題材。但除了這些表相之外,有沒有更深入的意含在影像中?而身為攝影者的自己又是否能解釋得清楚?
不管自己能不能解釋清楚,至少在這樣子尋求畫面的”刺點”(就是吸引你會想按下快門的那一個重點)過程中,是會慢慢提升自己對於視覺的細膩度的。街拍,真的很有趣。
一直都很佩服願意在自己陽台種滿植物的人家,我都不知道這該怎麼修剪。
謝謝你們等待我手動對焦的耐心。
在外面拍了一堆貓,還是要回來拍一下自己的家貓多粒。
在外面拍了一堆貓,還是要回來拍一下自己的家貓多粒。
在外面拍了一堆貓,還是要回來拍一下自己的家貓三娣。
最終感想:
我目前碰過的老鏡到目前為止也就只有三顆,分別為Helios 44M 58/2、阿富汗少女鏡(105MM F2.5)以及這篇文章所提的135MM F2.8。真要硬說是什麼心得,我只能說從一開始就是玩數位,在碰了相機十多年後,對於摸到老鏡就是會有一種重回攝影初衷的感動。光圈環可以手調、對焦也是手動、鏡頭上阻尼的鬆緊讓整個手感都很不一樣。甚至是原片上的色調就是有種說不出來的味道,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很驚奇。
世界越快心則越慢
可能就是目前我對老鏡的一種感受吧。